Fashion
Art
Wellness
Paris
Hommes
Follow
張蔓姿專欄︱Are you just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?
Karena Lam is On Our Cover
#FigaroExhibition 群星力撐MF X Leung Mo《See You In My Dream》展覽
#FigaroExhibition Wyman 揭曉 Figaro Exhibition 第二站!
法國五月French May專訪四位香港文藝代表
#FigaroIssue 容祖兒封面專訪|追逐歌手夢
#FigaroIssue 專訪陳漢娜Hanna與Takuro|模特情侶談愛情
當巨蟹座遇上處女座 Tyson Yoshi x 林家謙
Art
14k views

張蔓姿專欄︱Are you just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?

14.10.2020
Tags:
電影

七月三十一日,英國導演Alan Parker,因長期病患逝世,享年76歲。 他的離世讓很多人痛心,亦有很多演藝圈的好友貼文悼念,包括麥當娜、Andrew Lloyd-Webber 和David Puttnam等。

Alan Parker 十分擅長拍音樂電影。對於他的作品,我最深刻的是 Pink Floyd《 The Wall》,也是我第一部看他執導的作品。這部電影發佈於1982年,根據樂隊Pink Floyd 於1979年的專輯《The wall》改編而成的。

中學時期在 YouTube 看到一段六分鐘的片段,片名為 Pink Floyd -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(HQ),片中有面目猙獰的老師,一班列隊往前走的學生進入如迷城的工廠, 跟著老師聲嘶力竭的指揮,跌入巨大絞肉機中,最後放火反抗。那一句”We don’t need no education “加上視覺的衝擊,那時看到覺得很震撼,亦有一種宣洩,於是便進一步了解專輯和電影的資料。

看了電影後,發現這一場也是電影中很經典的一場。《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.2》是一首諷刺教育就像一道與世隔絕的高牆,令學生沒有思想,成為社會齒輪的歌;也在暗指現代的學校教育像一座工廠,老師們也只是高牆裡的磚頭,沒有教曉學生甚麼,還阻止他們打破高牆和控制他們。對於長年累月接受這種公式化的教育制度,如果每一位獨一無二的小孩都被淪為工廠式產品,他們也終將成為高牆裡的另一塊磚頭,這是多麼可悲的事。

Illustration by KIT MAN@kankitman

Roger Waters 這張半自傳式的搖滾專輯《The Wall》,很赤裸的解剖了他的內心,揭示他的成長經歷迷幻而瘋狂。他也是電影的編劇,故事的主角可以説是他的自我投射。故事描述主角 Pink 充滿經歷的一生,小時候父親死於二戰,母親對他過度呵護,受學校教育壓制和不被老師喜愛,長大後妻子更出軌,他感到無助絕望和孤獨,想與荒誕的社會隔絕,在意識中築起了一面牆,封閉在自己的幻想世界。

電影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,沒有對白,卻有著很強的魅力,使你一直的看下去。透過音樂和畫面的結合加上很多動畫去呈現電影的思想和意識形態。看似跳躍的畫面,其實有著很深刻的連繫。特別是你了解專輯再觀看,更能體會電影的意思。當中牽涉了戰爭、人性、愛情、教育、家庭、社會和毒品等的主題,在當時和現在也是非常實驗性的作品,在不同時期看會有不同的感受。

電影的結尾,牆粉碎了,主角走了出去。最後一首歌,最後幾秒說了一句一半的話” Isn’t this where … “,若然專輯repeat ,第一句是”We came in”,連在一起就是”Isn’t this where we came in”所以説,主角是真的走出了那道高牆嗎?還是即使歇斯底里的走出去,以為找到出口,當重新面對著這個荒謬的世界、複雜的人性和生活的壓迫,自己又再一次建立起高牆,最終也是No Exit 嗎?

現在再重看這部經典,除了令我驚嘆,更多的是感嘆和慨嘆。有些畫面令我想起現在的香港,城市的人和自己。包括那些不斷打破東西的片段,都令我想起城市人的壓抑和訴求。

如果每一個人也成為磚頭,成為一起建立高牆的同黨,這是多麼可悲的事,真正可以打破高牆的是我們,戰勝自己的懦弱和恐懼,找到出口。

We can break the wall but not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.

    Recommend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