遺憾是人生的一部分,可能是沒有說出口的愛意、錯過的工作機會、來不及好好說的再見⋯⋯相信你我都曾想過「如果當初做了不一樣的選擇,結果會怎樣?」臨床心理學家兼認知行為治療師Juliette Marty指出,當我們過分執着於過去,這種反芻思考(rumination)只會加深內疚、焦慮和無力感,讓我們難以專注於當下和未來。到底如何才能與過去和解,甚至讓遺憾成為前進的動力?
要告別遺憾,第一步就要停止責備自己。我們可能會後悔自己當初不應只顧工作、應該多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訊,其實再怎麼想也只是於事無補。「當我們不斷列出自己應該做得更好的地方,就會開始質疑所有選擇,彷彿有個一切都會比現實更好的平行世界。」
《Je me libère du passé(告別過去)》一書的作者Véronique Salman認為沉溺於內疚之中就像內心住着嚴厲的父母,不斷重演兒時受責備的感受。她建議避免用「你」來跟自己說話,例如「你應該這樣」。這種語氣有如內在權威在審判自己,讓人難以前行。試試用「我」來表達,跟自己說一句「我當時已盡力了」,或許就能幫助我們更有意識地承擔自己的決定。
回頭看過去的選擇,經常會覺得當時可以做得更好,這是人之常情,但其實我們無需用今天的閱歷去批評過去的自己。Marty提醒道:「我們做決定時,總會受當下環境、身邊的資源以及內心情緒所影響。」
她建議練習內省來與過去的自己和解,試着回到當時的處境,重拾那刻的感受、思緒與侷限,然後問自己:那時的我是什麼狀態?所處的環境如何?我害怕什麼、期待什麼?想滿足的人是誰?可以把想法寫下,直到那個決定在回憶中漸漸變得合理。
「如果我學歷高一點,現在應該更有錢吧?如果那時選擇和另一個人在一起,現在或許更幸福⋯⋯」很多人經常後悔當初,幻想着或許自己可以擁有更完美的人生,但誰又能斷言,那條未曾走過的路就一定通往幸福?Salman指出:「愈是美化不曾發生的可能,我們會愈確信自己當初做了錯誤的選擇。」所以我們必須打破這些美好的幻想。Marty認為可以試着構想其他可能的結局,比如與其懊惱自己錯過某次旅行,不如相信在別的地方、別的旅程也能創造美好的回憶。
雖然過去無法改變,但當下即未來。許多遺憾其實映照了內心未被滿足的需求,或是一直埋藏在心底的渴望。不妨好好想想,那些「如果當初」的畫面裡,到底什麼才是真正讓你動心的,然後給自己訂個具體可行的目標。「我們無法彌補過去的缺失,但現在可以用別的方式找到另一種圓滿。」Marty分享說,有位個案後悔自己年輕時沒有堅持運動,後來決定報名參加比賽,將遺憾轉化爲動力。
有些事情終究無法挽回,這時可能需要「哀悼」的過程,讓自己接受現實。Marty建議可以借住寫作走過這個階段。心理學教授James Pennebaker於80年代設計了 一個書寫練習:連續四天,每天抽20到30分鐘寫下內心對那件無法改變之事的全部感受,不用回頭看,也別評判自己。「慢慢你會學會與遺憾共處,能夠誠實接納所有情緒,讓心靈回歸平靜。」
Marty補充說,過程中我們尤其要學着對自己寬容一點,她解釋道:「心理分析認為每個人的內心有個專制的超我,不斷指責『看吧,你搞砸了』。但請記住,我們內心也有一把安撫的聲音,經常告訴我們:『沒關係,這只是一場經歷。』」而關鍵在於,你會選擇放大哪一種聲音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