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shion
Art
Wellness
Paris
Hommes
Follow
2025巴黎Art Basel必看項目:Miu Miu呈獻《30 Blizzards.》、MF獨家訪問藝術家Helen Marten、歌劇導演Fabio Cherstich
Karena Lam is On Our Cover
#FigaroExhibition 群星力撐MF X Leung Mo《See You In My Dream》展覽
#FigaroExhibition Wyman 揭曉 Figaro Exhibition 第二站!
法國五月French May專訪四位香港文藝代表
#FigaroIssue 容祖兒封面專訪|追逐歌手夢
#FigaroIssue 專訪陳漢娜Hanna與Takuro|模特情侶談愛情
當巨蟹座遇上處女座 Tyson Yoshi x 林家謙
Art
730 views

2025巴黎Art Basel必看項目:Miu Miu呈獻《30 Blizzards.》、MF獨家訪問藝術家Helen Marten、歌劇導演Fabio Cherstich

25.10.2025

巴黎巴塞爾藝術展(Paris Art Basel)盛大舉行,Miu Miu邀請了英國藝術家Helen Marten聯手意大利戲劇及歌劇導演Fabio Cherstich在巴黎耶納宮(Palais d’Iéna)呈獻展演《30 Blizzards.》。Helen Marten更是首次涉足表演領域,以雕塑、影像、語言與身體構築一場流動的敘事。展演以30個角色組成的象徵體系為基礎,反映個體與集體、秩序與混亂之間的共鳴,並通過此項藝術再次推動Miuccia Prada對女性的關注,籍此詮釋她對時尚和文化的核心理念。

《Madame Figaro Hong Kong》更有幸邀請到本次企劃的兩位靈魂人物,藝術家Helen Marten和舞台導演Fabio Cherstich進行獨家訪問,深入了解他們之間的合作。

Miuccia Prada女士、英國藝術家Helen Marten(圖片來源:Miu Miu)

訪問英國藝術家Helen Marten

MF:這是你首次進入現場表演的領域,這次的創作契機是怎樣開始的?

Helen Marten:這個計劃的起點其實很突然。當時我接到Fondazione Prada策展人的電話,我之前曾和她合作過。她對我說:「有個項目,你必須參與,但唯一的條件是它要包含某種表演性。」這讓我既緊張又興奮,因為我從沒真正做過表演。

我熟悉耶納宮這個空間,也看過那裡過去一些展演的影像,所以我開始思考如何將我熟悉的語言——建築、雕塑、文字——重新組合成一種新的資訊星座(a new constellation of information),讓觀眾在這一周內能被吸引並沉浸其中。

英國藝術家Helen Marten(圖片來源:Miu Miu)

我一如既往地從「寫作」開始。首先為30個角色構想劇本,畫出一張表格——你現在在現場牆上也能看到。這個靈感來自James Joyce寫《 Ulysses》時畫的圖表:他用來記錄角色的溫度、時間、地點,甚至給他們對應的身體器官:心臟、肝臟、肺。這種方式讓我能用清晰的結構去包容大量的象徵、人物與動作。

接着我觀察到耶納宮的線性結構:它天然暗示了一種旅程:從一端到另一端的行走。你移動、你思考、然後你必須回返。這本身就是生命的隱喻。

於是我開始撰寫5段獨白,對應5支影片:母親、孩子、情人、病人與寡婦。再與劇場與歌劇導演Fabio Cherstich一起構思場景、舞台與動作。故事的時間軸從午夜開始,穿越整個白天,再回到夜晚,像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循環。

(圖片來源:Miu Miu)

MF:你提到與Fabio Cherstich的合作,他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

Helen Marten:Fabio的背景是歌劇與劇場,他對「場面」和「節奏」有極強的感知。他幫我將文字的節奏具象化,比如人物的肢體該如何呼應聲音,或者雕塑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該如何構成敘事。

我們一起討論動作與佈景如何生成象徵的語言。每個角色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道具或工具,象徵他們的性格與情感節奏。這些道具就像延伸的語句,讓觀眾能「閱讀」角色,而不只是觀看他們。

(圖片來源:Miu Miu)

MF:語言、聲音與身體在你的作品中一直相互交織。對你來說,它們各自代表什麼?

Helen Marten:語言一直是我創作的核心。即使在做雕塑或繪畫時,我也會思考「語言化的動作」,每一個形狀、顏色或材質都像一個詞語,有其理由與語法。它們不只是說故事的結構,也有自主性,可以誘惑、干擾、傳遞危險或快樂。

在《30 Blizzards.》中,語言變成節奏與聲音的延伸,像情感的溫度計。有些角色以清亮的聲音說出「雪」的詩句,這讓我想到雪的隱喻,當世界被白雪覆蓋時,它成為一張全新的紙頁,一切可以重新開始。那是極度柔軟又脆弱的瞬間。

(圖片來源:Miu Miu)

MF:「30 Blizzards.」這個名稱充滿隱喻,你如何解釋它?

Helen Marten:我希望標題本身也能成為一種圖像,一個視覺符號。數字「30」在命理學中象徵圓滿與循環,也暗示無限的概念。而「Blizzards.」既代表能量的爆發,也代表覆蓋與重生。我很喜歡這個詞裡的「zz」聲,那是一種電擊的顫動感,像語言本身的節奏。暴風雪既是破壞的力量,也是一種重新編排的節奏。它的秩序是混亂中的秩序。

 MF:Miu Miu長期關注女性視角與文化對話。這次合作對你而言如何呼應這個主題?

Helen Marten:我認為女性議題不只是性別的二元對立,而是一種更廣義的人類能動性(Human Agency)。我希望展演呈現多樣的身體與能量類型——不同性別、年齡、種族與身體結構。這也是我欣賞Miu Miu的地方,他們真正擁抱「開放性」作為創作的核心。這不只是模糊性,而是一種自由,一種允許不同聲音共存的結構。

MF:你希望觀眾在這場展演中帶走什麼樣的感受?

Helen Marten:昨晚我看到有觀眾落淚,讓我非常感動。那是一種罕見的集體靜默,不是出於哀傷,而是出於好奇與共鳴。我們很少經歷一群人同時專注、靜止、被吸引的時刻。那是一種節奏的共享,就像夜店中舞動的身體,但又能瞬間進入極度的安靜與溫柔。觀眾其實也是表演的一部分,他們的呼吸、彼此之間的距離、對聲音的感知,都成為了劇本的延伸。

我想這就是《30 Blizzards.》最動人的地方:暴風雪不只是角色,也是一種「我們」的象徵,眾人共同進入、再離開,像生命的循環。

英國藝術家Helen Marten(圖片來源:Miu Miu)

關於Helen Marten

Helen Marten,1985年生於英國Macclesfield,是藝術家及作家,作品涵蓋雕塑、繪畫、素描、影像與寫作。她的創作常涉及語言、系統與經驗,探索我們如何在世界中存在並重新解讀周遭環境。Marten曾在全球舉辦多次個展,她的作品收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(MoMA)、倫敦泰特美術館(Tate)、紐約古根漢美術館、華盛頓赫希洪博物館與雕塑園、阿姆斯特丹斯特德利克博物館及斯德哥爾摩Moderna Museet等。

2020年,她的首部小說《The Boiled in Between》由Prototype出版。現正創作非虛構隨筆集《Broken Villas》,以概念漂移與檔案攝影作比喻。她的批評與理論文章集《Mud Physics》即將由Sternberg Press出版。Marten曾就讀於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及牛津大學。2016年,她獲頒泰特特納獎(Tate Turner Prize)及首屆Hepworth雕塑獎,並於2011年獲得 Prix Lafayette、2012年獲LUMA獎。她曾參加第55、56屆威尼斯雙年展及第20屆悉尼雙年展,現居倫敦工作。

(圖片來源:Miu Miu)

展覽概念介紹 by Helen Marten

《30 Blizzards.》透過單一連續線索連結5個雕塑平台,引導觀眾以視覺方式沿空間進行體驗。每個平台對應人生中的時間節點,從童年到老年,並作為「潛在女性經驗」的物質舞台:童年、母親角色、性、內在世界與失落。

 

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

A post shared by Miu Miu (@miumiu)

每件雕塑配有對應CGI影片,影片劇本呈現短篇獨白,講述該時間軸角色的視角:如小孩與寵物鳥或想像朋友對話、母親斥責女兒、喪偶者同時經歷悲痛與欣喜等。影片依序播放,每段3-5分鐘,空間中同時僅有一段影片播放,觀眾可沿着順序觀看完整故事。

(圖片來源:Miu Miu)

連結各作品的線索自空間頂部延伸至底部,也可作為休憩觀影座位。該線具有多重象徵:實體圖形、隱喻街道或大道、從生命開始到結束的向量進程。中央擴展的「房屋模型」以簡約住宅為元素,兼具劇場、影像道具與觀眾席功能,是指定表演者每日朗讀文本及策展講座的空間。

工業化運輸軌道貫穿整個空間,緩慢運行,載有箱子、書籍、音響、服飾及廣告物品,象徵持續網絡化經濟,但在上午12點與下午6點暫停,呼應人類意圖。

(圖片來源:Miu Miu)

關於「30 Blizzards.」命名

「30」:既指30位表演者,象徵無限循環與完整性,也暗示時間循環。「Blizzards」:比喻人類情感及互動的氣象狀態,同時作為富表現力的擬聲詞,暗示表演的狂熱與動態。展覽中生命場景暗示潛在戲劇性語言,房屋模型框架經驗,隨著人們改變,周遭建築亦相互吸收與反映。物質、自然及宇宙世界透過多種連結呈現:平等、幾何、規則、宏大、抽象、神秘。時間與變化的概念噪音始終存在,靈活多變。

(圖片來源:Miu Miu)

《30 Blizzards.》強調女性聲音的獨特力量,透過語言、幽默、物質及圖解,呈現個體力量與集體經驗間的持續互動,如Hélène Cixous與Audre Lorde所述,女性透過書寫、視覺及聲音歷程,重新掌握自身聲音與身體。

(圖片來源:Miu Miu)

表演概念

展覽的30位表演者是《30 Blizzards.》的主角,每位表演者對應特定角色或象徵元素——天氣、動物、勞作、家庭或天體情緒。每位角色可能擁有象徵其身份的小物件,存放於運輸軌道上的標示容器中。軌道緩慢移動,使物件可取用而不需完全暫停(僅上午12點與下午6點停頓)。

表演者無固定位置或舞台裝置,行動如鳥般自由——停留、重利用建築元素、群聚或單獨移動。他們的動作模仿天氣,連續變化,簡單動作即可形成可辨識的空間圖形,例如手勢、擁抱、眼神交流或拍手。動作邏輯類似時鐘與直線的交錯運行,猶如人體書寫語言。

表演中或許有統一文字或音樂呼應(如鈴聲、鼓點),標示講座開始與結束。表演者組成多元群體,以女性為主,強調持續運動、流動與空間互動的表現。

意大利戲劇及歌劇導演Fabio Cherstich(圖片來源:Miu Miu)

訪問《30 Blizzards.》舞台導演 Fabio  Cherstich

MF:你是如何與Helen Marten開始這次合作的?

Fabio Cherstich:我認識Helen Marten的作品很多年,但以前從未有機會與她合作。我們在6月首次見面,彼此不認識,因此沒有太多時間閒聊,而是直接投入工作。我們先在工作室進行了兩天的工作坊,她向我介紹了整個項目,然後我們去巴黎看了場地。

對我來說,很明顯我們不僅需要在編舞上工作,也需要在文字上投入。文字對Helen的作品非常重要,她是一位優秀的作家;而對我這個舞台導演而言,劇本和敘事同樣關鍵。因此,我建議我們應該先完成劇本,將整個作品分成場景。她已經選擇了5個影片呈現的形式,所以我們就決定了5個場景去講述一個有30個角色的村莊故事。

當我提出應該處理音樂時,她也立刻同意,並建議與正在製作影片原聲的作曲家 Beatrice Dillon合作。於是Beatrice加入了我們的工作坊,一起探索如何將文字轉化為與影片音樂匹配的音樂。這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項目:有30位表演者,每天表演8小時,從11點到7點,且對觀眾免費開放。

(圖片來源:Miu Miu)

MF:如何保持整個項目的情感節奏?

Fabio Cherstich:首先,故事線非常重要,它幫助觀眾理解發生了什麼以及誰在表達。其次,場景之間有對位和橋接,節奏變化豐富。例如,有無伴奏的a cappella片段,接着是音樂介入的編舞動作,再到視頻展示,給觀眾休息的空間。 故事是通過不同媒介展開的—視頻、表演、空間、裝置、聲音——但所有元素都服從同一條故事線。我們跟隨一天的時間軸,從夜晚開始,結束於夜晚,形成一個圓環式結構。故事講述的是村莊中一天的生活,可以發生奇妙甚至不現實的事件,讓觀眾感受到自由和烏托邦般的體驗。

4位當代藝術界重要人物包括Stella Bottai、Cécile B. Evans、Goshka Macuga、Meriem Bennani也有出席《30 Blizzards.》展演開幕活動。(圖片來源:Miu Miu)

MF:這個項目橫跨劇院、裝置等多種形式,你如何看待這些差異?

Fabio Cherstich:對我而言,無論是在劇院、品牌項目還是舞台劇上工作,核心都是如何呈現一個故事。我會確定想講什麼故事、如何講,然後找到合適的人和元素來實現它。形式只是手段,故事才是核心。

(圖片來源:Miu Miu)

探索跨領域故事的座談會

作為展覽延伸活動,Miu Miu舉辦了兩場名為《Pleasure Image, Pleasure Text》的座談會,邀請多位作家與學者共同探討語言與影像的交融。對談由英國作家 Juliet Jacques主持,並邀請了不同嘉賓,從不同視角深入討論Helen Marten如何以多媒體、跨領域的方式呈現複雜的故事與情感。

Miu Miu呈獻的《30 Blizzards.》展覽

地址:巴黎耶納宮 Palais d’Iéna

展覽日期:即日至10月26日

立即前往Miu Miu官網了解更多

    Recommend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