買 名牌 是一種橫跨界別的行為。買車要買歐洲車,買錶要買勞力士,連買生果都要買日本進口。有人覺得買 名牌 的人真笨,用百倍價錢買同樣質素的物品。但人類買 名牌 的動機不盡相同:炫耀財富、欣賞工藝、鍾情歷史,甚至是 追星。編輯嘗試一文剖析不同類型的買家,分析 名牌 能否助你達到目的。
無可否認,人類之所以要買和著用「奢侈品」歸根咎底還是基於一種心態:炫耀性消費。經濟學家與社會學家范伯倫(Thorstein Veblen)在其1899年所出版的《有閒階級論》中所提出。他指出炫耀性商是用來突顯身分、地位。商品的價格越貴,反而讓人越想要購買例如珠寶、名牌包等物品。故炫耀型買家便利用此行為來維護或獲取其社會地位。
炫耀型買家又分兩類:高調型和低調型。高調型買家希望用時裝震耳欲聾地宣告:I AM RICH!對這種買家而言,名牌絕對物有所值。因為他們買的不是手袋,是logo。
在本世紀10年代,幾乎每位OL都擁有一個Neverfull手袋,而且必定是印有經典monogram花紋的。這款辨識度超高的印花喊著說:「看,我是名牌」!
「我的最大煩惱,就是在選哪個Bottega Veneta手袋,但最後我決定都買!」
—— Jamie Xie (璀璨帝國)
不過,自從某國的新貴攻佔本港各大名店之後,香港人都成了低調型買家。低調型買家雖然想炫富,但又想避免庸俗。因此,他們會選擇「 低調奢華 」路線,炫富之餘更炫耀品味。品味這玩意,不是錢能買來的,因此更能凸顯一個人的身分、眼光。
說到the art of being subtle,女皇必定是佼佼者。她從來不會用巨型logo產品。他最常用的手袋是這款Launer黑色手袋,只有一個小小的金色徽章,貫徹低調路線。(當然,女皇是低調,但不是炫耀。被她挑選的品牌才要炫耀吧!)
低調型買家會挑選看似平平無奇,實則仍呼喊「我是名牌」的產品。
名牌抵買度:★★★★★
對於炫耀型買家來說,名牌是超值的。因為他們在乎品牌多於在乎產品本身。
另一類型的買家是欣賞名牌的設計或工藝而購買的。的確,名牌總是有資本支持設計師推出極具創意的產品,而每個品牌亦有其獨門傳統工藝。另外,不少名牌會邀請藝術家和工藝坊合作,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設計。
Hermes的Kelly和Birkins可謂永垂不朽,直到今天仍是供不應求的。Hermes的每件產品都是由工匠人手製作的,需時甚久。在快速時裝年代,手工產品已經買少見少。因此人手製作的產品實在值得入手。
此外,名牌設計師亦會探索傳統工藝,融入產品設計之中。例如Dior本季高級訂製時裝以烏克蘭藝術家Olesia Trofymenko的作品《生命之樹》為核心,將民族元素融入服裝設計之中。另外,Dior亦請來印度Chanakya工坊負責刺繡部分。
名牌發掘不同藝術家和各地傳統工藝,令觀眾能欣賞世界各地的藝術作品。
名牌抵買度:★★★☆☆
名牌提供不少獨特的藝術元素,而且引領全球時裝潮流。手工製作、獨特工藝,值得藝術型買家入手。可是,不少品牌逐漸採用機器生產,加上社交媒體令買家更容易連結不同藝術家和原創品牌,名牌的藝術價值亦逐漸下降。
其實每個品牌的最大收入來源並非「街客」,而是它們的 VIC 。他們是收入、購買力最頂尖的顧客(他們平均一個人的消費可能相等於150個普通街客)。
熟悉時裝界的人都知道,王菲是Celine的超忠實擁躉。她並非Celine聘用的代言人,卻是品牌的摯友。不論是品牌時裝秀、王菲演唱會,甚至是日常生活,王菲都會穿著Celine出現。她甚至愛到要和品牌合作,在自己的《幻樂一場》演唱會上送出特別版Celine小手袋予VIP觀眾。
除了王菲本人,當然王菲的粉絲亦會因她而愛上Celine。
另一個不可不提的品牌是Chanel。Coco Chanel女士當年推出破格的黑白色設計,劃時代的設計成功俘虜當代女性。而品牌的魅力更加延續至今天。Chanel的經典2.55手袋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手袋。
名牌抵買度:★★★★★
某些不朽的設計是永遠無可取替的,例如Hermes的Kelly和Birkin、Chanel的2.55、Dior的Lady Dior。既然如此,那名牌便是非你不可。
買名牌並不可恥。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需要,尋找適合自己的名牌產品。如果希望炫耀的,儘管選擇shouts loudly的產品;欣賞藝術的,不妨多加留意設計背後的意義;至於品牌擁躉,切忌心急。靜候你最愛的經典設計在二手市場出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