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連幾日假期後,聽到上班的鬧鐘嚮完一次又一次,就會不想起床、甚至有「唔想返工」的念頭?上班下班乘車時總是身心疲憊,巴不得遞信辭職,這種「唔想返工」的感覺,有時候帶有自責,其實這非懶惰,更非鬧情緒,而是很多打工仔正面對的職業倦怠。至於如何去除唔想返工的感覺,但同時又不得離職,這看似是一大難題。最近看了由韓國精神科醫師安珠延寫的一部書,心態上才有了一個調整,以下就是醫師教大家擺脫職業倦怠的方法。
韓劇《我的出走日記》中,每一個主角都有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:唔想返工,對職場生活缺乏朝氣。也許年長的人會說:「你們這一代身在福中不知福,以前打工才是捱,才夠辛苦!」作者安珠延卻指出,不是的,職業倦怠不只是身體上的累,更多是心理層面上堆積而成的壓力。因為年輕一代,被我們的父母教育成為優秀的勞動者,然而競爭逐漸變得激烈,不安感也隨之增加。生存困難、競爭激烈,所以這個世代的打工仔,普遍認為必須要不斷努力才行。這種明明不願太努力,但又怕被同輩拋離的恐懼感,才累得每個打工仔不斷求較高人工及職位。
如果是因為工作完全不適合你,甚至是討厭的階段,嚴重影響你的情緒及身體機能,筆者真的建議你重新找另一份合適的工作。但如果你其實並不討厭自己正在做的工作,而是因為工作量等問題,嘗試跟主管磋商,別要把問題一直壓在心內不說出口,別人不是你肚裡的一條蟲、根本不曉得你在職場上懼怕甚麼?又需求甚麼?開心見誠說出口,問題或許不會一下子解決掉,而是慢慢透過磋商而達成共識的。
精神科醫師指出,很多有職業倦怠的人,當醫生問他「甚麼時候覺得很疲倦呢」、「做甚麼可以紓解壓力」、「喜歡做些甚麼呢」,當問這些瑣碎平凡的小事時,回答「不知道」的人卻遠比想像中多。有時候,我們不是不知道,而是連花時間去了解自己都不給予。《我的出走日記》內,女主角就是跟職場的人一起透過寫日記而了解自己的。筆者很記得其中一個HR員工,她在讀日記時,說自己就算遇上不高興的事,都保持一個職業性的機械微笑,她明明不想笑,長年累月的訓練,就成了這樣的一張只懂微笑的臉,讓她活得很累很累。說着說着,她就哭了。
因此,透過書寫觀察日記而了解自己,是不錯的方法。醫師說,寫日記,可以了解自己做甚麼事心情會變好、做甚麼事時會承受很多壓力,「比起咖啡,喝紅茶會讓心情更好」、「慢跑後心情舒暢許多」、「不喜歡去熱鬧喧嘩的場所」、「朋友如果說這種話會讓我心情不好」,像這樣觀察生活細節,然後以觀察日記為基礎,尋找並掌握照顧自己的基準與方法。
在《我做了什麼會產生職業倦怠》一書中,提及尋找支援的重要性:找一些可以互相鼓勵、吐露煩惱的好朋友,或者也可以在匿名留言板或是聊天室裡吐苦水,製造一個可以在情感上互相支持的共同體。建立一個當感到疲倦時可以互相聯絡的緊急聯絡網,讓自己可以主動聯繫、也可以讓對方吐苦水的支持系統。
尋找支援對象固然重要,但萬一對象沒空聽係訴苦,那麼自救亦是一個方法。書中說到,當絕望的瞬間真的來臨時,單純思考要做些甚麼都是非常困難的,當人精疲力竭時,很難有任何想法。請試着寫下當自己完全精疲力竭、或是陷入憂鬱的疲憊瞬間時,可以怎麼轉轉換或是調整心情吧,急救處方越具體越好。如寫下了第一階段時聽音樂,那麼請思考一下要聽甚麼音樂,如果寫下在產生第二階段危機時要看搞笑影片,也就一起寫下要看哪些影片,例如平時有訂閱的影片或是喜歡的「播放清單」。又或是自己喜歡吃的食物,讓你有減壓的效果等等。
有時候,我們之所以有「唔想返工」的職業倦怠感,是因為在職場上接受了一些強人所難的工作,事事say yes亦讓打工仔覺得累。這時就該有被討厭的勇氣,適當的時候say no吧!當有人交付強人所難的工作給你、引發你的自責感,或是要求過度勞動時,某種程度上必須要畫出界線,才能防止職業倦怠。如果處於累積過多疲勞感的狀態,更應該要堅守這條底線,此時最需要的就是堅定果決的態度,這是一種在人際關係中於不侵害他人權利的情況下,尊重對方的意見,坦率表達自己情緒、權力、需求、想法或意見的正確姿態。
有職業倦怠的人,很多都是對自己的事業有一定的要求,絕非得過且過之輩,亦因如此,工作才越做越累。有時候,我們得放下完美主義的執着,放過自己。當然,筆者並不鼓勵hea着做的工作,但更不鼓勵是永遠處於一個不斷前進的步伐,工作就是一種有如慢跑的姿態,不用死命去衝。因此,當人擁有足夠的休息、安心的睡眠,自然減少職業倦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