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除了「情緒價值」,關於情緒的文章最常出現的詞語莫過於「情緒穩定」。小時候我們哭,大人總會說「不要哭」,長大後我們彷彿漸漸失去了哭泣的權利,又有多少人失去了難過的能力?難道毫無波瀾就是所謂的「情緒穩定」?
自問是多愁善感的INFJ,曾經很不解為何朋友眼中的自己一點都不像F人。直到有人問我「你多久沒有為自己哭?」,當下忍不住紅了眼眶,才發現自己看劇聽歌很容易感動或難過得流淚,但現實中遇到不如意事卻很少哭。原來一直以來擺出一副看似淡定的模樣面對生活,其實根本沒有好好感受自己情緒,以為的情緒穩定,只是習慣把情感壓下去。
近年我們常說情緒穩定,其實心理學早於1990年代就有「情緒商數」的概念。EQ指的是一個人自我覺察和處理情緒的能力,並且能否激勵自己克服挫折,以及感知別人的感受、與人建立聯繫。真正高EQ的人能清楚了解自己情緒的由來,而且能適當地調節和表達自己的感受。他們接納自己的情緒起伏,既不會壓抑感受,也不會被情感淹沒。
有時候難以解釋的疲憊,或是突如其來的憤怒,都有可能是因為我們長期壓抑的感受在作祟。未被正視的情感亦有機會變成身心的疾病。心的痛,身體都知道。
真正的強大不是無堅不摧,而是對自己誠實,擁抱自己的柔軟和脆弱。人的情感豐富複雜。憤怒背後可能是不忿、羞愧、怨恨;失望可能伴隨焦慮不安與無助。就算未必能一下子梳理好無以名狀的感覺也沒關係,先容許自己完整地感受每個喜怒哀樂的生滅,讓情緒流動,不對抗、不批判。
當我們不允許自己有負面情緒,其實也會失去了感受喜悅和幸福的能力。自從那位朋友的提醒,眼淚好像多了,奇怪的是身邊的朋友都說我開朗了。也許要開心,就先要打開心。很多人希望能遇到懂得接住自己情緒的伴侶,其實我們都應先成為能接住自己情緒的那個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