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shion
Art
Wellness
Paris
Hommes
Follow
回看英殖時期|港版歐洲「廣場」
Karena Lam is On Our Cover
#FigaroExhibition 群星力撐MF X Leung Mo《See You In My Dream》展覽
#FigaroExhibition Wyman 揭曉 Figaro Exhibition 第二站!
法國五月French May專訪四位香港文藝代表
#FigaroIssue 容祖兒封面專訪|追逐歌手夢
#FigaroIssue 專訪陳漢娜Hanna與Takuro|模特情侶談愛情
當巨蟹座遇上處女座 Tyson Yoshi x 林家謙
10.02k views

回看英殖時期|港版歐洲「廣場」

31.01.2020

到過歐洲旅行的人,對市中心的廣場(plaza或square)絕不會陌生,對旅客而言,它是個容易記認的座標,廣場周遭往往有繁華商店街、市場、市政廳、鐘樓和教堂,都是觀光勝地,中央則是水池或休憩區,供遊人休息。

歐洲廣場源於古時居住環境狹迫,統治者在規劃城市時,在宮殿、教堂、市場和政府建築旁預留空地,方便市民舉行政治和宗教儀式,漸漸聚集人流。

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,也曾移植廣場的概念,可惜「水土不服」,發展不出像歐洲的休閒況味,卻變成一道獨特的香港風景。

近年油麻地天后廟變成藝術家筆下的素材,記錄老去的社區和傳統。(Drawing by Sketching Hong Kong)

這裏說的是香港的Public Square Street。這條街建於19世紀末的榕樹頭旁邊,當時的榕樹頭已經熱鬧非常,算命、說書、賣唱、賣藝皆有,殖民政府的算盤是將這裏變作歐洲的公眾廣場,但當時的翻譯皆由華人買辦或師爺擔當,竟直接將它直譯作四方街,教華人不明所以,失卻本意,所以後來又加上「公眾」兩字,變成「公眾四方街」,及後再於七十年代改為「眾坊街」。

九龍人的生活重心 本土味十足

其時的油麻地是香港繁華的商業區,而且全由華人商販帶動,本土味十足,不像港島般華洋雜處。這個港版「廣場」旁邊沒有教堂,卻屹立了九龍最大的天后廟群,一列五間,當時的廟宇身兼社區教育功能,設有讀書的書院,也有討論地區事務的公所。據口述歷史記載,當時的榕樹頭有油麻地最熱鬧的街市、藥檔、跌打檔、大牌檔和夜宵打冷,入夜後就有一檔檔小食檔,販賣炒蜆、雞腸粥、水果、西瓜、芒果、炸雞等千奇百怪,也有雜貨攤,賣武、拔牙、講古、唱歌,無所不包,其紛亂熱鬧,絕不似歐洲廣場的雅緻。

以前天后廟前排檔林立,是九龍市民大飽口福的去處。(昔日香港)

除了滿足口腹之慾,這個廣場也接通另一個重要娛樂場所:電影院。三十年代落成的油麻地戲院,是附近居民、碼頭工人和果欄苦力的好去處。當年它是香港五大戲院之一,播放電影兼上演粤劇,經常滿座。順帶一提,今天的油麻地戲院已成為二級歷史建築,活化為粵劇界的「紅館」,與新光戲院和高山劇場一樣,是粵劇演員成名的三大台板。

六十年代的公眾四方街一帶,天后廟前有行車道,前面一片排檔商舖,右邊是政府合署,是九龍人的生活重心。(Courtesy of Rex Koo)

今時今日,眾坊街一帶在夜晚是遊客慕名獵奇的勝地,日間則顯得零落冷清,較為熱鬧的就是果欄。而果欄當年尚未出現在「廣場」的版圖之內,開初只佔新填地街一帶,主要賣菜,遲至七十年代才變成今天鮮果飄香的果欄。

時間亦為這個「廣場」添上了一重歷史意義,戲院旁邊有一座低調的紅磚屋,早於十八世紀末建成,當時是位於海邊的一座水務處抽水站,提示人們這裏是填海得來之地,曾經面對汪洋一片,這更呼應廣場旁邊的天后廟,解釋了這天后廟原為了方便漁民祈求出海一切平安。

油麻地的紅磚屋曾用作郵局、衛生局、小販牌照局、街坊福利會、露宿者之家,其後險遭清拆,幸好有當區居民追查歷史,現在為一級歷史建築。(Photo by Chong Fat)

    Recommend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