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非裔男子George Floyd之死,掀起了全球種族歧視檢討聲浪,美妝龍頭集團L’Oreal日前宣布將護膚產品中刪除white/whitening(白/美白)、fair/fairness(白皙)、light/lightening(亮膚)等字眼,換句話說,L’Oreal Group旗下等過百品牌,由專櫃品牌 Lancôme、YSL、Giorgio Armani、Shu Uemura到開架的L’Oréal Paris、Maybelline等等等等美容品牌皆會受到影響,至於何時全面更換包裝、和將來美白還是否存在,目前品牌則未有表示。
Photo via The Guardian
自從#BlackLivesMatter引爆檯面下存在已久的種族歧視議題,由美國本土開始不少知名品牌等都被call out點名批評,繼Johnson & Johnson宣布將在亞洲和中東地區停售Clean &Clear和Neutrogena的美白霜,即使L’Oreal Group通過社交媒體表示聲援黑人社區,也引來了網民批評L’Oreal 在支持反種族歧視抗議浪潮的同時,繼續推銷美白產品,今次L’Oreal Group此舉明顯是希望迴避種族歧視的爭議。
翻開種族歧視議題的歷史,每一頁都有血有淚,George Floyd之死,更是捲起千重浪,發酵至各大時裝品牌發布全黑相片響應#BlackoutTuesday表態聲援黑人平權運動、 Condé Nast 被揭發公司內部種族多元化不足,Anna Wintour亦捲入事件主動回應坦然承認犯了錯誤。
時裝界唇齒相依的美容界當然需要檢討,尤其是潛藏已久的white privileges「毒文化」更是值得反思,但已有百年歷史,亞洲女性努力不懈的美白功課,也被列入永不超生之名單,這一步是否正走向了大清算批鬥式的Cancel Culture(封殺文化)?
Cancel Culture被《Macquarie Dictionary》選為2019年度詞匯,也是在網上越見頻繁的一種現象,一些名人或品牌因一句話或行為而遭遇網友的抵制批評,最後被cancel到片甲不留,消失在茫茫人海中。今次L’Oreal宣布刪除whitening等敏感字眼,依然被網友聲討,日前官方IG上傳了其Women of Worth、作家和平權人士Judy Winter的照片,亦被網友留言批評如Racism 、domestic violence等。
看罷留言,不禁令人擔心那日後塗contouring、 bronzer或是想曬tan一點,會否被公審?日系大家姐Shiseido也講了足足百年美白概念,會否被越洋清算?筆者希望不會,因Shiseido美白實在好用。而說實話,不論是Shiseido和L’Oreal近年都不斷起用多元種族模特兒。
亞洲女性愛美白,背後有千絲萬縷的文化因素,但筆者活到2020年,未聽說身邊有女生還像江戶時代因想看來似貴族而美白,99%的原因是為了悅己—看來精神一點、覺得自己更美更有自信之類,膚色不論深淺,透亮均勻確是健康生活、努力護膚的成果之一,自由平權,是否也包括選擇審美角度的自由意志?膚色淺一點或深一點,都是各有美態;我個人不愛美白,但有時候睡不夠面特別黃,想敷亮白個面膜令自我感覺良好也是人之常情吧?
美白是否從此被滅絕?相信L’Oreal自然會找到「亮肌」、「均勻膚色」等出路,刪除white/whitening(白/美白)、fair/fairness(白皙)此舉固然值得理解,為種族多元平等發聲是伸張正義,但即使願意檢討認錯,或有一天個人喜好想自己想用個染髮劑有年齡歧視之嫌、塗個美白精華也會被call out時,這卻是跟霸淩一線之差,平權之路的漫長征途,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高峰會上發表過對Cancel Culture就有此看法:
That is not activism, that is not bringing about change.